固本培元 创新实干 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滨州学院“十三五”时期辉煌成就回眸
编者按:
“十三五”时期,全体滨院人“撸起袖子加油干”,用非凡奋斗铸就了学校发展史上的新篇章。5年来,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转型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卓越发展之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合作交流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为展现我校师生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的奋斗成绩,滨院官微特辟专版,回顾和梳理“十三五”时期取得的辉煌成就,以期为学校发展汇聚强大合力,推动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
转型发展、特色发展取得新突破
◆航空办学特色更加鲜明。调整优化院(系)布局,航空类学院达到5个,面向航空培养人才的专业(方向)达到52个,人才培养面向基本覆盖整个航空产业链。飞行专业群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积极探索、全面建设,飞行技术专业获批山东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内同专业综合排名第5位。招飞区域覆盖全国17个省(市),实现与“三大航”合作新突破。与山东航空、厦门航空、四川航空的培养订单持续增加,合作的航空公司达到23家,合作的航校达到19家。获批中国民用航空局CCAR-147部维修培训机构资质、CCAR-66部民航维修人员执照考点资质、CCAR-66R3执照试点培训资质。加入中国航空运输协会、中国航空学会、中国民用航空维修协会,成为山东省航空航天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与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联合牵头编写的航空系列教材已经出版。航空办学成果荣获中国自动化学会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山东省第八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学校转型发展稳步推进。深入实施《滨州学院综合改革方案》,成立人才工作办公室、研究生处,设立监察专员办公室,合并组建、新建7个二级学院,教学单位全部实现“学院”建制。成立学校理事会和13个二级学院理事会,校企合作专业达到19个,6个专业实现“订单式”培养,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逐步形成。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办法,设立教学、科研突出贡献奖,使得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极大激发。对学校章程执行、落实情况进行认真总结,根据上级要求,对学校章程相关章节进行修订完善有效激发。2018年接受了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7年成功获批山东省硕士学位授予A类立项建设单位,2019年被列为重点支持建设单位。
学科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内涵建设不断增强
◆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立足应用型发展目标定位,统筹交通运输、资源与环境等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群,突出专业学位点培育,持续调整优化学科结构,形成了以工科为主,文、理、工、经、管、教、艺协同发展、航空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服务航空业和服务区域发展的应用型学科群不断壮大。
◆扎实推进“一流学科建设计划”,分层次建设省级重点学科7个,校级一流学科11个,汇集了全校75%的高层次人才,产出了全校75%的科研业绩,学科内涵稳步提升。
◆完善省、市、校三级科技创新体系,省部级及以上创新平台达到29个、市厅级创新平台达到35个,立项建设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创新团队4个。
◆出台《专业建设与结构调整规划》,实施“品牌专业建设计划”,立项建设飞行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等11个校级品牌专业群;对接高端制造、高端化工、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农业、现代金融等“十强”产业加强专业群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积极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优势更加突出,飞行技术等4个专业群立项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建设专业群,化学工程与工艺等9个专业获批省一流专业建设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立项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发展支持计划项目。
◆建设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6处,联合培养单位32家,获得省教育厅联合培养专项指标24个,已联合培养研究生138名,培养质量与规模不断提升。制定实施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建设规划、建设实施方案和申硕工作方案,经全校共同努力,2019年底全面达到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申请基本条件,交通运输(航空)、资源与环境2个专业学位类别超过相应硕士学位授权点申请基本条件的要求。
◆2020年12月,我校作为山东省唯一满足条件的硕士学位授予申请单位上报教育部,申硕工作有望实现历史性突破。
人才培养机制不断深化,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学校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更加牢固。紧密对接航空产业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不断创新航空人才培养模式,培育高素质航空人才,民航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立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实现了国家级教改项目的新突破;近年来为行业输送飞行、机务、签派、乘务等专业人才4000余名,500多人晋升机长,山航近70%的飞行员由我校培养,成为国内第六大民航人才培养基地。
◆“十三五”期间新增课程926门,课程总量达到了3006门,建成高质量在线开放课程72门,38门课程新入选山东省高等学校在线课程开放平台,13门课程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课程获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出版教材66部。
◆制定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学研究改革的意见》,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研究,立项省级教改项目34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获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立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8项,2020年获批数量列全国第11位、山东省第7位,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新增实践教学基地159个,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达到315处。学校连续5年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单位,近5年立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33项,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共获国家级奖3717项、省级奖3584项,其中,获“挑战杯”全国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实现历史性突破。
◆学生第一志愿报考率、报到率逐年提高,近5年录取分数超过本科控制线30分左右,本科在校生占比达到75%。毕业生考研录取率、专升本率稳定在30%左右,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高质量就业率接近50%,连续5年被评为“山东省最具就业竞争力的本科院校”,在武书连2020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生质量排行榜上跃升全省第9位、全国第161位。
科学研究不断加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大幅提升
◆实施“1355科技创新工程”,与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协商共同申报建设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国家野外台站,已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4项,立项国家级科研项目47项、省部级项目199项,获得科研经费15456.05万元。
◆发表SCI、EI等收录论文345篇,CSSCI期刊收录论文87篇,出版学术专著264部,获授权专利659项,完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36项,军工保密资格认证工作进展顺利。荣获高层次科研成果奖17项,其中,山东省科技进步奖3项,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8项,全国民政政策理论研究成果奖1项,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2项,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2项,中国图学学会科技进步奖1项;升本以来,首获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学报被评为“全国地方高校精品期刊”。
◆新增山东省通用航空运行与制造工程实验室、山东省通用航空运行与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海洋经济数据处理与应用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航空材料与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黄河三角洲脆弱生态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大数据产业创新中心等省级科研创新平台6个。
◆实施服务黄河三角洲、服务航空业发展行动计划,新建产学研合作基地、校外服务平台47个,立项服务地方项目185项、服务航空业项目94项,新建新型智库11个,新建科技服务团队21个。主动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战略,成立地方立法研究院、乡村振兴研究院,对接滨州市“六问八策”,实施服务“富强滨州”建设“十项行动计划”,开展“博士企业行”,转移转化科技成果36项,实现服务收益3000余万元。
大学文化建设持续深入,学校软实力不断提升
◆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深入实施“学校精神培育工程”,广泛开展党员服务模范、师德标兵和师德先进个人、教学名师、十佳优秀大学生等评优选先活动,全面推进教风、学风建设。每年编写《滨州学院年鉴》,制作学校宣传片和宣传画册,集中展示学校航空办学特色和办学成就,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出台《关于推进二级学院党政“双向融合”工作的意见》,推动二级院系管理规范化。探索建立二级院系理事会制度,出台《滨州学院学术委员会议事规则》,完善校领导“五联系”“接待日”制度,坚持完善教代会、工代会、团代会、学代会等制度。开展规章制度“废、改、立”工作,进一步健全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
◆在行为文化建设方面,制定出台《滨州学院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实施细则》,成立学校师德建设领导小组,进一步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积极开展“航空兴校”主题教育活动,营造出了浓郁的校园航空文化氛围。扎实开展省市级文明校园创建工作,顺利获批“省级文明校园”称号。大力建设标准化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批全省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
◆在环境文化建设方面,建成校史馆,完成学校民航精神雕塑景观、航空办学成果展室建设工作,启动了路灯文化长廊建设,制作完成学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开通学校官方微信、微博。成立“滨州学院新媒体联盟”“新媒体中心”。《中国教育报》《中国经济导报》《中国民航报》《大众日报》和新华网、光明网等都报道了我校人才培养、服务地方、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情况,为学校改革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
◆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办学理念,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人才工作机制更加健全。深入实施“1121人才工程”“黄河英才工程”“聚英计划”,加大人才引进和发展支持力度,引进博士174人,在岗博士达到324人,占专任教师比28.95%。引进技能型高级人才23人,专任教师增至1119人。
◆人才队伍学历结构日趋合理,具有博士学位人员的比例从13.82%提高到28.95%;职称结构逐步优化,具有高级职称教师达到429人,比例从30.99%提高到38.34%;年龄结构趋于均衡,45岁以下的教师815人,占教师总人数的72.83%。年富力强、学历层次高的中青年教师构成了人才队伍的主体。
◆选派中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和国际访学及单科进修149人;加大学历学位培养力度,实施“百名博士培养计划”,97人在职取得博士学位;加强中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先后派出112人到相关企业行业进行顶岗锻炼,“双师型”教师达到265人。选派优秀干部到国内外知名高校、干部教育机构学习培训478人次,切实提高了我校广大管理干部的政治素养、国际化视野和管理能力。
◆新增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新增“泰山学者”青年专家2人,实现突破。通用航空运行与控制研究创新团队、无人机的优化自主控制研究创新团队、滨海盐碱地绿色改良与植被恢复研究创新团队入选“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人才引育计划”。获批省级黄大年式教学团队1个。学校教师在全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信息化教学大赛中,获得省级一等奖8项、二等奖10项。
深化国际合作交流,教育国际化水平有较大提升
◆立足于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需要,主动作为,积极与国外高校建立联系,推进学校国际化进程,新增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国外高校26所。目前,我校与法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韩国、塞内加尔、加拿大、菲律宾、拉脱维亚、意大利、爱尔兰、马来西亚等12个国家的54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各类中外合作项目(含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达到54个,其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4个。新增23个友好合作协议。
◆国际交流规模不断扩大,交流形式更加丰富,交流成效明显增强。与俄罗斯、法国、马来西亚、加拿大等国际学者开展科技教育合作,对外国际交流领域不断扩大。教职工参与学术交流的积极性不断增加,出国(境)参加学术交流人次持续增长,学术交流氛围日益浓厚,学术文化日趋繁荣。
◆紧紧立足于我校学科设置和专业优势,积极做好新的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的申报准备工作,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引进力度进一步增大。获批与美国德尔塔州立大学合作举办交通运输专业本科合作办学教育项目,国际合作育人逐步推进。
◆师生对外交流平台进一步扩大,国际交流意识明显增强,跨文化交流活动日渐活跃。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不断创造条件,加大国际友好学校间学生交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和学历提升等学生联合培养的力度,大力推进“境外第二校园经历”培训项目的宣传和实施,截至目前,626名学生赴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韩国、意大利等国家高校留学深造,目前学生出国(境)人数达到1500余人。
◆积极做好各类因公留学项目的申报和管理。8名教师获得山东省政府公派出国留学项目资格,积极组织各类因公出国(境)团组达到44批63人次。积极做好外国专家招聘管理工作,提高引智效益,聘请外籍教师50余人次;对来自法国南锡经济管理学校和法国西布列塔尼大学的57名外国留学生进行了中国文化和工商管理专业知识培训。
建立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增强办学活力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及时修订完善《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办法》《党委会议议事规则》等党政议事规则,严格按照规范程序议事、谋事、定事。以学校章程为核心,启动学校制度“废改立”工作,制度治理体系进一步健全。加快依法治校进程,编印新版学校规章制度汇编,切实发挥制度管人管事管权作用。
◆完成了校学术委员会和教学、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学术道德3个专门委员会换届,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中的作用,教授治学不断加强。
◆深入贯彻落实山东省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45条”“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指导意见”“滨州学院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管理办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机制不断完善。
◆顺利完成第一轮任期目标考核,研究制定第二轮任期目标责任书。出台《第二轮岗位聘期考核工作方案》,部署岗位聘期考核工作。加强信息公开,召开滨州学院第三届第一次教职工代表大会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充分保障师生民主权利。
◆继续实行党政领导“交叉任职”,落实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推动由大学办学院向学院办大学转变。召开中国共产党滨州学院第三次代表大会,对学校“三步走”发展战略作了进一步明确和提升。
◆推进校友总会注册工作,校友组织凝聚力进一步增强。理事会咨询和监督职能得到有效发挥。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的现代大学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服务保障水平
◆坚持增收节支、开源节流,学校经费收入年均增长15%,2019年达到6.2亿元,固定资产总值达到15.5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到2.4亿元。成立教育发展基金会,建立3个区域校友会、5个二级学院校友会、1个行业企业校友会,校院理事会吸引社会各类捐助3000余万元。
◆定期开展干部和工程审计,办学行为和经济活动更加科学规范。分期分批对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学生宿舍、师生餐厅、办公场所等基础设施进行了维修改造,建成第二田径场、11号教学楼、民用航空实验实训楼、附属小学、第二看台、室内运动场、17号学生公寓等,当前校舍建筑面积达到56.7万平方米。学校馆藏纸质图书达到192万余册,订购常用中外文期刊数据库46个,电子图书达到121万余册。改版学校网站,上线英文版网站,更新校园有线无线网、校园一卡通,建成桌面云、21个多媒体教室暨标准化考场,扩建服务云,升级教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新建网络教学平台、数据容灾系统、房产管理系统、食堂供应链系统、订餐系统,提升了学校信息化水平。
◆坚持为师生办实事制度,完成34件校园民生实事,发放学生助学贷款和奖助学金8000余万元,教职工人均年收入大幅增长。加强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开展“校地警”共建活动,保障了校园平安和谐稳定。
◆全校上下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持续抓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整改任务落实,不断推进主题教育常态化长效化。
◆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召开2020年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着力提高党支部的组织力、感召力、引领力和执行力,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认真落实党的组织路线,开展“党建制度落实年”活动,实施共产党员“铸魂”工程,完成处科级干部轮岗交流、选拔任用和基层党组织换届选举,选拔任用了一批优秀处级干部、科级干部,大大优化了干部队伍结构。
◆开展第一轮校内巡察和意识形态工作专项巡察,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主动权。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党员干部政治意识、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明显增强,师德师风、党风、教风、校风、学风持续加强,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组织保证、纪律保证和作风保证。
◆继续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加持续强化舆论宣传和阵地管理,创新内宣外宣形式,多家主流媒体报道学校办学成就。党外知识分子和代表人士积极参政议政,统一战线工作稳步推进。